国民党元老资历排名(5篇)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8-28 12:12:01 点击:

篇一:国民党元老资历排名

  

  国民党元老李石曾生平简介

  翻开李石曾简介的首页可以看到,李石曾1881年出生在一个晚清的有权势的家里,他的父亲在清朝担任过很重要的职位,李石曾是一名教育家,更是故宫博物院的创建人之一,可见李石曾是一个厉害的、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

  李石曾从小就很聪明,6岁就对诗书非常的熟悉了,1902年的时候,还去过法国,并且在法国学习过。在1906年的时候,还和张静江等人成立了一个组织,这个组织的宗旨在于宣传没有政府主义的言论。并且在1909年的时候,在巴黎创办了一家中国豆腐公司,而且还被人称呼为了豆腐博士。不仅如此,李石曾也可谓是一个热心人士,资助了30名学生到法国学习,连学校都安排好了。

  后来,法国大战爆发,和蔡元培等人一起号召大家一起勤工俭学,自己赚钱来付生活费和学费。1917年,李石曾决定答应蔡元培的邀请,回国担任教授。但李石曾并没有想要一心留在法国,他在1911年的时候,就回国参加了国内的运动。至此李石曾简介也就翻过一半了。

  且从1912-1920年期间,因为和蔡元培、张静江等人的关系比较亲密,被称为了国民党的四大元老之一,而且还正式成立了故宫博物院,这几年,李石曾和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不少的学校,并且还任教,还四处奔走,为许多的学生解决工作的问题,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1926-1928年期间,还鼓动和支持了蒋介石反共,但在1949年后,就去了瑞士。在1956年的时候到了台湾,并且在台湾定居了下来,且在1973年的时候离开了人世。李石曾简介也就翻到了末页。

  李石曾的祖上都是为官的,而且都还是当的大官,李石曾的父亲还是清朝的大臣,后来西方国家入侵,让李石曾觉得只有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才能够变得强大,于是在李鸿章的支持下,跟随驻法大臣去了法国留学。

  在法国学习的时候,李石曾自己学习制作了豆腐,并且还向法国人推荐豆制品。在1907年,李石曾出版了法文版著作,也是在这一年,李石曾认识了孙中山,并且请孙中山到他的豆腐厂参观,而孙中山对李石曾的豆腐厂也是赞赏有加。

  起初,豆腐公司从国内招募了几十名工人,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李石曾还开班了一所学校,让工人们学习,这些工人也成为了最早的勤工俭学的人。再加上后来豆腐厂经营得非常的好,生产豆腐、豆浆豆制品等,有的食品还非常的有幸还参加了巴黎举行食品展览会,这次的展览,也让李石曾开始在欧洲市场上有了一定的地位,也因此,李石曾还有个豆腐博士的美誉。

  法国人起初并不喜欢豆制品,也不了解,但是后来因为战争的爆发,出现了牛奶供给不足的现象,这让许多法国人把目光投向了李石曾公司的豆制品,这自然也成为了豆制品在法国受欢迎的一个契机。

  于是,李石曾的豆制品受到了法国人的青睐,成为了法国的都钟爱的食品,李石曾也因此赚了不少的钱。

  毛泽东曾经到河北等地视察,曾说过,李石曾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还培养了一批在法国勤工俭学的人才,这对于新中国的建立起了很大的帮助,不然新中国根本就支撑不起来,毛泽东还表示,对李石曾非常的感谢,也很尊敬他。

  李石曾是很有才华的一个人,家世也算是比较显赫,是清朝大臣之子,出生于北京,却是河北人,且在1973年在台湾去世。李石曾当初之所以有机会去法国,也是以随员的名义跟着驻法大臣一起去的。

  到了法国后,便去了学校学习,对豆腐比较有研究的李石曾还在法国创办了豆腐公司,这让不少的西方人对中国的豆制品有了兴趣,而李石曾也很大方的把许多的豆制品介绍到了西方。1916年3月29日,李石曾还和其他人成立的组织,非常的有利于促进中法文化交流。

  因为一些革命运动的影响,国内越来越多的人都愿意到法国留学,而毛泽东在1918年毕业后,离开长沙去北京找了李石曾等人,为的就是希望他们的社团成员也可以去法国见习。后来这件事情办成后,毛泽东和其他朋友也多次到北京送社团成员们留学。不仅如此,刘少奇在1919的时候也离开湖南到了北京,并且也找到了李石曾等人,想要组织一些青年分批去法国学习,后来还去了俄国学习,并参加了革命运动。

  在1920年的时候,毛泽东还写过这么一封信,信中说了许多话,但信的内容中,毛泽东还是明确的表达了对李石曾的感谢之情。当年毛泽东对李石曾等人提倡的勤工俭学运动的赞誉度一直很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二:国民党元老资历排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的养生之道

  作者:万

  宗

  来源:《晚晴》2009年第12期

  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一生曾数十年深陷政治漩涡,历经风风雨雨,却身体健康长寿。2001年2月8日,陈立夫在台中市“中国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病逝,享年103岁。

  陈立夫能够步入百岁高龄,那么他又有什么养生“秘诀”呢?

  “四老”法则

  在庆祝陈立夫和夫人孙禄卿90大寿时,陈氏家族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一个盛大宴会,为了感谢前来祝寿的亲朋好友、校友门生、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以介绍他的养生之道作为答谢致辞。

  陈立夫说,他的长寿之道分为四个“老”:“老健:养身在动,养心在静;老伴:爱其所同,敬其所异;老友:以诚相见,以礼相待;老本: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老健:养身在动,养心在静。陈立夫认为,老而不健康,是不幸福的,所以要保持健康为最重要。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因为它常动之故。他说,多动使其血液流通,增进健康,其理易明,人都了解自己身体方面的缺点,就得在这方面多做运动。他每天清早5点半起床,即开始淋浴,淋浴时水冲到哪里,就按摩到哪里,从头顶到脚心,每处用两手按摩100下,一共需要40分钟,连洗脸刷牙等约需1小时。早饭后,再散步1000步。如此几十年持之以恒,从来没有一天间断。养心在静,不发脾气,不寻烦恼,知足常乐。他为蒋介石服务25年,从未有过任何要求,故心常快乐。蒋介石要他做这事做那事,他尽心竭力去做,做不好,是非所学(陈立夫是学采矿工程的)。故心常安,所以睡眠甚佳,不厌不游。

  老伴:爱其所同,敬其所异。对此,陈立夫的理解是,中国人的夫妇观念与现代美国不同,是要“白头偕老”的,所以要慎择于始而和顺至终。他认为,须知天地间没有两个全同的人,就是亲兄弟姊妹,都是个个不同的,强人同我,就是自私,自私是争吵之主因,为“老伴”之大敌。所以只要大体相同,不必求对方一定要同我。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相处的原理是一样的。他与爱人结婚几十年,从未吵过架。夫妇和顺,也对下一代有很大的影响,他的儿孙,就没有出现过夫妻争吵之事。

  老友:以诚相见,以礼相待。陈立夫认为,人不能孤陋寡闻,友直、友谅、友多闻,是人人应交的益友,昔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友不是酒肉之交,而是道义之交,以文会友,交友辅仁。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老本:取之有道,用之有度。陈立夫说,老本,是指老而有储蓄,即经济方面有独立能力,而无须求于人(包括儿女在内)。而在使用方面,他要求有规划,不能恣意挥霍。

  “七要”原则

  百岁寿诞时,陈立夫写过一篇《我怎么会活到100岁》。在养生方面,陈立夫在文章中表述了自己独到的体会:“先天的禀赋,人人不同,而最可贵者,则具有四种:能熟睡,不发脾气,记忆力强,有恒心;长寿关键在于后天的保养,有七点为要。”

  养身在动,养心在静。在中学阶段,他各种球类运动均好参与,其他如赛跑、游泳、滑冰、打拳等,也都积极参加。年岁越老越不中断。他还认为,养心在静,要淡泊明志,“余诚无志于仕途,对于勾心斗角之争,决不愿见其出现。”

  饮食有节,起居有时。青少年时代,他的家既非富有亦非贫乏。因其二叔辛亥革命起义上海,事成而家亦不复穷困。但不久反袁称帝,又遭迫害,复归于贫困。故饮食终归贫乏,其能维持学业不辍,则全赖其三叔在银行服务以协助有成,故饮食有节、起居有时,二者勉强做到。

  多食果菜,少食肉类。陈立夫说过:“家贫其能不断餐者,因上一代兄弟友善从不分家,故能免于三餐不断。祖母茹素,固然两素两荤,家里女人吃素的多,自然适合,其实正合乎养生之道。

  ”

  物熟始食,水沸始饮。吃生牛肉、海鲜等已成为人类之普通习惯,认为好吃不问其他。陈立夫则认为癌症日见其多,其原因可能在此。故其终守“物熟始食,水沸始饮”,从不破例。

  头部宜凉,足部宜热。陈立夫举例说:“有一美国老年人活至120岁,究其长寿原因在于:保持头部冷,保持足部暖。此正与中国老年人睡眠前以热水洗脚,非至极寒冷之日,不戴帽子同理。”

  知足常乐,无求乃安。昔人云:“登天难,求人更难。”故陈立夫常以自立自强、好学博学诲人。“无求于人品自高。”他认为,求人常使其心不安,而受制于人,不可称为自主,欲求心之安乐必从知足无求做起。

  减少俗务,寻求安宁。陈立夫于80岁生日起,自限“不为”之事如下:不剪彩;不证婚;参加婚礼及寿宴不发言;不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如此做法减少年高时之麻烦。他坦言,他自58岁起,即患糖尿病,也曾因胆结石及膀胱结石,动过外科手术,其他的病也曾生过,居然能活到100岁,不亦乐乎。他说,后天的保养是长寿的关键。

  人物简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陈立夫(1898年~2001年),浙江省吴兴县(现湖州市)人,名祖燕,号立夫,中国国民党政治家。1923年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矿科毕业,后获美国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大半生纵横政海,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要职。尤其作为有留美背景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在战乱期间,他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国民政府迁台后移居美国,潜心研究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篇三:国民党元老资历排名

  

  国民党元老李根源生平简介

  李根源,生于1879年,祖籍是山东,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人士,国民党元老。1898年,李根源中了秀才,之后又进入昆明高等学堂,次年前往日本留学学习陆军军事。1905年参加同盟会,因为李根源骨子里是充满爱国的青年,于是在武昌起义后,和蔡锷等人一同发动新军响应,成立大汉军政府,担任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兼国民军总统。之后又参加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称帝活动和护法运动。1923年,李根源退出政坛,隐居吴中。其实在1932年到1945年期间,李根源曾好几次为那些英勇牺牲的抗日战士们建造英雄冢,面对敌人的攻击,国民党众将士勇往直前,保家卫国,与日军展开殊死战斗,而因为死伤众多,李根源担忧没有人来得及埋葬,于是献出一片墓地用来埋葬这些烈士,亲自雕刻英雄冢。又因为死伤太多,一片墓地不够,于是李根源又重新筹划墓地。倘假设你以为李根源只是做到这样就大错特错了,李根源一直将公益事业放在首位,他不仅为村子里建造小学堂,还兴趣盎然的给学生们取名字,为乡亲们建造浴室,不仅如此,还连着好些年种植松树数十万棵,形成了一片松海,后还建造了一些万松亭听松亭等十余景,很多文人志士都前来拜访李根源,当然也少不了那些国民党元老,大家纷纷留词题诗。

  李根源与于右任拜谒题刻

  大家都知道李根源是个有才的人,从小文武双全,之后在从政道路上也是有所作为,在云南滇西作战中立下汗马功绩,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李根源与于右任拜谒题刻呢接下来就带着大家一起看看李根源与于右任拜谒题刻,看看他们到底去拜谒谁

  在灵岩山的西南角下,有一座韩世忠墓园,在这个墓园附近的山上意外发现了两处摩崖石刻。从年代上判断应该是民国年间,李根源与于右任拜谒题刻的石迹,/4应该就是来拜谒韩世忠时所留下的。其中一处是1926年,李根源在摩崖上刻下的奋乎百世,落款上清楚的写着民国十五年四月,恭谒韩蕲王墓,腾冲李根源敬题书。而另一处那么是在两年后,也就是1928年,李根源陪同于右任拜谒韩世忠墓时,于右任题写了:韩蕲王墓,十七年八月,与印泉来谒因题,于右任。大家应该都在纳闷,这韩世忠是什么人呢为什么李根源与于右任拜谒题刻呢韩世忠是两宋之际的名将,同时也是中兴四将之一,是现在陕西省绥德县人,在南宋朝绝对是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人物。韩世忠刚好与于右任是老乡,李根源与于右任关系颇好,几个人都是有才能的人,李根源与于右任一同前来拜谒题刻也是情理之中。

  李根源与于右任拜谒题刻也为后来的人们提个醒,无论怎么样人都不能忘本。

  李根源被尊称为什么

  李根源被尊称为什么呢很多人都知道李根源被百姓们尊称山中宰相,那李根源被尊称为什么呢,一定有它的道理,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李根源被尊称为什么的原因吧。

  李根源是近现代著名的国民党元老,是有名的爱国人士,而他的爱国不仅仅表达在自我对国家的热爱,还表达在他对烈士的尊重,对孩子的热爱等多方面。1908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四年,李根源高中秀才,1904年李根源前往日本留学,学习陆军军事,次年参加同盟会,四年后李根源回国,在武昌起义后,李根源与蔡锷等人发动新军响应,成立大汉军政府,甚至是兼国民党总统,之后李根源参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凯称帝活动和护法斗争等运动。1923年,四十四岁的李根源毅然退出北洋政府,在李根源母亲去世后,李根源在其母亲坟墓不远处建造了一个祠堂,一共有数十间房屋,最大的一间就叫阙茔村舍,李根源为此,还专门为免

  /4客人陌路,特意在路口设立石碑。村舍的室内陈设雅致古朴,古色古香,李根源就在这里交结朋友,与当地的百姓也来往频繁,甚至为他们建造学堂,建设浴室,连续数十年在山上种植松树,形成一片松海。

  因此,大家都尊称李根源为山中宰相,正是因为有了李根源,让这里的百姓改善生活,处处为百姓着想,百姓尊称也是发自肺腑。

  李根源反清革命思想探析

  李根源反清革命思想探析该如何展开,从哪几个方面来讨论呢其实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探讨,可以从一下三方面来进行李根源反清革命思想探析。

  首先,李根源反清思想产生的缘由,这就需要从李根源的祖上说起,当时是在明朝,备受皇恩,对明朝就有种依恋,而尽管李根源年少,但已经有朦胧的反清复明想法。随着清政府的腐朽,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李根源加深了对清朝的蔑视和痛恨。

  其次,李根源前往日本留学,寻找反清革命之路。李根源一面学习各种知识,一面探求救国之路。之后参加了同盟会,积极的参加反清革命活动。李根源回国后,受到重用,于是开始进行革命宣传,渐渐的革命的种子在军队中散播开来。

  第三方面,就是李根源反清革命思想的特点,不仅注重革命舆论宣传,还注重培养革命军事人才。在云南滇西一战,让大家都看到了李根源的军事才能和战略

  /4备署技能,安定了滇西后,李根源为彻底稳定云南作出了重要的奉献。而李根源在培养大批军事人才,也为中国革命的不断开展出了很大的一份力。

  李根源反清革命思想探析其实从以上三方面就可以简单的进行剖析,我们也可以看出,李根源是一个将希望会放在心上,为了他时刻努力,直至最后实现自己的愿望。那对于我们来说,更应该要把握好现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4

篇四:国民党元老资历排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国民党元老叶楚伧嗜酒

  为文时桌上必放酒瓶酒杯导语:国民党元老叶楚伧早年主持《民国日报》,为南社中坚分子。

  及至南京国府时期,蒋介石手下操刀笔者,邵力子、陈布雷以外,叶楚伧为第一人。叶

  国民党元老叶楚伧早年主持《民国日报》,为南社中坚分子。及至南京国府时期,蒋介石手下操刀笔者,邵力子、陈布雷以外,叶楚伧为第一人。叶楚伧善饮,当其时,国民党元老张群亦有江海之量,曾邀叶氏与平汉路局局长陈延炯至私宅比赛。酒酣耳热,巨觥杂陈,三人各饮绍酒近20斤,而叶氏尚无醉意。张大为折服,一时传为佳话。

  叶楚伧嗜酒,为文时,案桌上除文房四宝外,必有雪茄烟匣一,酒瓶一,酒杯一。其右手执笔,左手握杯,口衔雪茄,而后方能文思泉涌,若有神助。叶氏所喝之酒,多为烈性白干烧酒,且无需佐菜。沪居期间,某日早晨,天气闷热,旧友登门造访。叶氏于院中纳凉,右手执报,左手持一大茶杯,边看边饮,津津有味。友问杯中何物。答曰:白开水。友近鼻闻过,酒气扑面而来,方知系烈酒。叶氏言:每日早“茶”,就是三杯白酒。

  叶氏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时,每每出席重要会议,勤务必为其置一茶壶于案头,每历时刻,辄一举壶,不知者以为饮茶解渴,殊不知壶内非茶而为酒也。抗战后,国府内迁四川。时人颇受物资短缺之苦,叶氏却独得其所。因川中盛产名酒,友朋知其好酒,多以之馈赠。叶氏则欢天喜地,照单全收,是以抗战期间,未感酒乏之苦。叶氏晚年多病,尤苦于神经衰弱,终于抗战胜利之际,溘然长逝,年仅六十,实系贪杯所致。

  生活常识分享

篇五:国民党元老资历排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沉沦下僚的国民党元老王柏龄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16年第06期

  王柏龄其人在国民党中属于元老级别,曾一度和蒋介石、何应钦平起平坐。但是,他在“党国要人”中又是一个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典型,后半生沉沦僚属,积郁而终。

  顽固反共、争权夺利

  王柏龄,1889年出生于江苏扬州,父祖皆在当地富足人家“坐馆”,也就是当家庭塾师,境况尚可。青年王柏龄随着当代有志青年的潮流负笈东瀛,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在日本参加了同盟会。黄埔时期王柏龄就反对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顽固反共。后来卸去戎装,任职地方,仍以军人本色自诩,对建设厅实行军事化管理。

  每天中午厅机关人员集体就餐,限五分钟内吃完。王柏龄边吃边训话,内容则万变不离其宗,以辱骂共产党为主基调。他口才不错,每天5分钟,话不重样。更兼多才多能,连吃带说,居然也能够在5分钟内碗底朝天。

  某次,王柏龄召见厅属公路局几位职员谈话,听说在座一位贺姓职员毕业于北平俄文专修馆,突然暴跳如雷,叫来警卫将这个又惊恐又莫名其妙的职员拉走关禁闭。大家都摸不着头脑,见他大动肝火的样子亦不敢相劝。事后王柏龄才解释:“这个人是共产党!他不是共产党,岂会跑去学俄文?!”

  公路局又有位女职员,一次进厅办事见到了王柏龄。王厅长心情不错,蔼然相对,一副大人物襟怀翩翩的样子。几句话后,很突兀地问道:“你干嘛还不嫁人啊?”对方仓促间答以:“我想先做几年事体。”

  这只是泛泛的一句答复,王柏龄情绪激动,又突然间暴跳如雷,拍桌子怒骂一通,女职员吓得抱头鼠窜,实在搞不清是何缘由。第二天会餐时,王厅长拿这个鲜活的素材作为5分钟训话主题,原来,他认为:“女人还想做啥事体?男女混杂一起做事?我们岂非跟共产党一样啦!”最后语重心长地告诫:“以后花瓶要少摆!”受训者面面相觑。

  王柏龄虽是建设厅厅长,但他不懂建设,也不热心建设。执政期间除了竭力宣传反共外,主要的精力用来和民政厅厅长缪斌争权夺利。

  缪斌,绰号小道士。据说是因为他少年时期真的曾做过道士,此人后来做到了考试院副院长,抗战胜利后因汉奸罪被枪毙。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民国时民政厅厅长权力很大,超然于各厅之上,其职权之一,就是甄选委任省内各个县份之县长、公安局长。王柏龄虽然也只是个厅长,但却拥有中央委员的顶戴,以此傲视群僚,常常不管不顾地擅自授受、发展自己人为县长。

  省主席钮永建是个无所作为的老实头,凡事睁只眼闭只眼。但缪斌却非新晋小辈,资格也很深,对此十分气愤,在暗自搜集倒王的材料,终于抓住一个机会:

  王柏龄的亲信,丹阳县公安局长张邦辅捉拿了五名“共党分子”要枪毙,其中一人为当地富家子,临刑之即,其父筹措出1000元银洋赎命。张局长饱受王柏龄熏陶,也是个死硬的反共派。

  但听到银洋清脆的响声后,便觉得共党分子那么多,放走一个,赤祸也蔓延不到哪里去。然则公告已经贴出,公文已经呈报。如何是好?就想了个古已有之的办法,将另一个在押囚犯捆成个大粽子,嘴上塞进核桃木塞,把这个浑不知道共产主义为何物的“被入党”刑事犯执行枪毙。

  此事被缪斌门下的丹阳县长侦知,迅速将材料提供给缪,把张邦辅扣押交送民政厅。缪斌和张邦辅其实还有黄埔同学的交谊,但恼恨他投靠王柏龄,准备以其祭刀。而王亦深知如保不住张,这个前任心腹势必反水乱咬。倚着自己的老资格上下关说,一个卖大狱的重案,最终居然以徒刑6个月并直接保外就医不了了之。不过,“经此一役”,王柏龄也不得不向缪斌做出妥协,再不擅自滥发县长、局长的委任状了。

  后来时过境迁,抗战期间有人见到这个张邦辅在某女伶家宴饮,居然马刺锃亮,赫然是少将护路司令了,可见“躲过风头,易地为官”的事从不新鲜。

  王柏龄和蒋介石

  1929年,蒋介石忙着和新崛起的桂系争锋,对各路不安分的西南军阀采取笼络姿态,想起王柏龄早年担任云南讲武堂教育长,和“云南王”龙云曾有师生名分。支款36万派他远赴南诏,争取云南方面出兵相助中央。王柏龄这次十分稳重,担心学生拿了钱不办事,而学生亦熟悉老师的德性,担心事成后老师昧了钱。

  以此来回扯皮,相持不下,终于无功而返。蒋介石怒骂其无能,王柏龄不敢作声。回到江苏,却对云南之行津津乐道,回味云土之纯正,又对人自夸龙云以老师之礼敬之,给他弄了一座八抬大轿,那轿子高与屋檐并齐,坐起来恍然如在云端,令人飘飘然有皇帝之想。说明“云南王”对他这个老师还是很尊敬的。

  西安事变爆发,王柏龄闻说领袖蒙尘,忠党爱国之气自胸襟勃发而出,跑到财政厅索取了两千元经费,说是要单枪匹马搞营救。跑到洛阳,不敢踏入陕西一步,滞留在这牡丹之城观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王柏龄是中央委员,也有资格在机场恭迎委员长归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他对人炫耀:“委员长一下飞机,第一个就同我王柏龄握手。”听者暗笑,心知即便真的第一个握手的就是他王柏龄,也只能说明刚刚脱险的蒋介石昏头胀脑,根本就顾不得拉手的是张三还是李四啦。

  未几,王柏龄怀着蒙受领袖第一个握手的那股莫名兴奋,自行跑到南京中央党部,跟在陈立夫屁股后面晃进蒋介石的总裁办公室,尚未来得及表抒一腔忠爱之情,便被蒋介石劈头一通训斥,黑天黑地地踉跄退出。

  此后蒋之侍从人员加强戒备,即便是中央委员一级人物,无预约也绝不能任意出入。不过,蒋介石念及王柏龄元老身份,政治上又从未有过反蒋经历,毕竟属于自己人,終身为他保留着中央委员的名义。

  针对王柏龄的云南之行,在王柏龄之子王德模先生回忆文章中,提供另外一个说法:王柏龄离滇后到南京复命,蒋介石奖励有加,许以上海市长。王即带领各色人马来到十里洋场准备上任。宋美龄母亲宋老太太闻讯发话,说茂如来上海了,怎么不来看看我?王柏龄听说后大怒,“犯了大炮筒脾气”:“她又没把女儿嫁给我,我干嘛要去看她?”老太太很生气,专程跑到南京找蒋委员长告状,于是上海市长告吹。

  这个孤证似难索解。庆龄、美龄都有国母的资格,宋母可以算中华民国的姥姥。责问不去看她,乃是一种亲近的表示,就算王柏龄天生傲骨不肯受宠若惊,然衡之以人情事理,实无发怒的缘由。况且,自云南无功而返,何以反被委以重任?仅仅是口头“许以上海市长”,他就径直跑去准备接任?两人之间的隔空对话又是谁在传递?至于国姥南京告状,柏龄上海丢官云云,更似富含故事色彩的想象。实话说,以王的地位及和蒋宋间的渊源,根本不够格劳烦人家跑到南京告状。

  晚年潦倒困顿

  抗战爆发后,江苏省沦为敌占区,王柏龄尚能爱惜羽毛,不肯下水做汉奸,随同省政府一起流亡后方,房屋田亩等不动产都随战乱丧失,自汉口辗转昆明、重庆、成都,黄金散尽,华发飘萧,饱受颠沛流离、风尘困顿之苦。加之长期沉沦下僚,心中苦闷,虽顶戴着中央委员头衔,思想上却藉宗教开导解脱,拜苏州印光法师为师,沉溺于佛学微言大义的辩难、顿悟。

  晚年困居成都无所事事,更以佛法为寄托,几乎脱离了政界,每日看一卷菩提经,讲一段渔樵话而已。财政厅厅长赵棣华念及同为扬州老乡,每月仍从省财政发给他600元干薪,这笔款子在两三年前还很丰厚,战乱中却只堪温饱,客居中身体也逐渐衰弱下来,1942年春天,病逝于松柏森森的锦官城,身后坛坟冷落,反响寥寥。

  抗战胜利,一干扬州籍的官僚想起他来,准备开一个追思会纪念。但一拖再拖之下,国民党政权在大陆以惊人的速度崩溃,于是各谋稻粱,无人再提。国民党政权“转进”台湾之初人慌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马乱百业俱废,很多高官阶级都生活不易,谁还想得起来一个故世的中央委员?王柏龄终于模糊成一个过时的历史人物。

  唯把他挂在嘴边的故人,是原江都县建设局局长舒国华。当年王柏龄安插李某供职江都建设局,一年后,这个李某卷了3600元公款,偕带素心逃匿。王柏龄翻脸不认,板起公事公办的面孔,严厉追究舒国华责任。舒氏变卖一栋房屋的祖产才还清亏空,还被撤了职。解放后他也辗转赴台,每遇故旧就念叨起自己这段陈年惨痛史。

  (《文史天地》2015年第12期)

推荐访问:国民党元老资历排名 资历 元老 国民党
上一篇: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方案(8篇)
下一篇:国网两会感言(2篇)

Copyright @ 2020 - 2025 才豪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才豪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0012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