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简报范文大全(3篇)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9-05 10:12:01 点击:
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简报范文大全
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开公开课简报
9月10日上午,由教导处组织的道德与法治公开课活动顺利开展,xx小学校长和主任以及全体学科教师深入课堂观课。
本次活动中,戴老师用“图片、故事”把学生带入《无声的朋友》,通过游戏、儿歌、动画等多种教学形式带领学生感受了丰富多彩的课间生活,形成了遵守规则的意识,了解了保护环境、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并懂得了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整节课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气氛活泼,教学效果良好。
课后,李老师指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
是一个具有广泛性和延伸性的学科,教学目标一定要有准度、宽度和高度。这也是小学德育课的灵魂所在,要站在人性的角度,揣摩孩子心灵深处的情感点,要把教育目的隐含在儿童感兴趣的话题背后。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将德育理念渗透到学习和生活当中。
近年来,xx小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和谐校园、幸福课堂办学宗旨,创新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一是坚持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育人水平。二是定期开展各级各类德育活动,丰富各项活动内容,促进和谐发展。三是充分利用德育阵地,展示学生风采,树立学习榜样,打造育
人特色。四是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丰富班级文化内涵,完善育人氛围。五是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优化育人环境。以后,学校将不断努力探索,继续开展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让德育之花开满整个校园。
篇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简报范文大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研究》简报发布时间:2022-11-20T16:56:37.195Z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2年11月
作者:
魏馨[导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当前最为重要的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转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对国家认同的增强,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有文化自觉意识,唤醒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个体归属感的建立。在教学实践中,要牢牢把握培养宗旨,全面掌握教材内容,切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做到全程融化,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小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效度。魏馨
甘孜县城关第三完全小学校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当前最为重要的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转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对国家认同的增强,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有文化自觉意识,唤醒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个体归属感的建立。在教学实践中,要牢牢把握培养宗旨,全面掌握教材内容,切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做到全程融化,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小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效度。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6.5要想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使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实现国家认同,同时维护社会稳定,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民族教育。国家认同和民族团结的基础,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必须从意识形态转变为意识生态。少数民族地区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更能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地域差异和个体差异,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带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是民族教育情感和价值的升华,也增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了解,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应探索从不同角度塑造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知的教学模式,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程发展的新思路,切实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发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和民族观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种理念融入到少数民族地区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中,就能把反映中华民族社会的文化资源融入课堂,学生也能在课堂上充分吸收中华民族的知识,感受中华民族族共同体。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和民族观,并帮助学生实现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增加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将来发挥教育的辐射效应,走入社会传递“正能量”。
(二)有利于学生形成文化自觉意识
人类的文化生活可以说是几代人的历史进步和积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人的成长不仅是身体成长的过程,也是文化保存的过程。它需要一种文化的理解,但实际上人们总是停留在自己的文化中,并没有用科学的态度去理解。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向少数民族地区传递民族文化,道德,法治的载体,把反映中华民族社会特征的文化,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管理的课程资源,可以使他们了解中国是由多民族组成,进而强化他们对中华民族社会的认知,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形成文化意识,真正实现对中华民族社会的认知。承担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
(三)有利于唤醒民族地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民族地区学校软硬件水平的提高,同样,民族地区学校教师能力也要提高。尽管通过培训和远程教育,民族地区学校教师素质得到了提高,但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师还存在一些问题,普遍缺乏课程角色规范意识,对民族地区学生有刻板认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思想建设,使教师克服过去的刻板评判,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意识,树立学生,师生的新观念,鼓励教师参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对接的开发工作。
具体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项系统的实践活动,需要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实现培养目标、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并适时评估和改进融入的效度,从而实现培养的有效性。
(一)紧紧抓住培养目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培养目标就在于引导民族地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机融入更能够帮助民族地区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将个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2)11-013-02人的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相统一,从而在实现社会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个人理想。在课程指导中实现培训目标,不仅要掌握整个课程,还要贯穿整个课程的培训目标,帮助民族地区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每个学生心中埋下“爱中国”的种子,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民族地区小学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也需要实现各章节的有效融入,真正实现课程目标、章节目标、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和相互支撑,一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训目标确立,“思想道德法治”的教育教学就会更加有针对性。
(二)基于生活化教育思维探索常态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模式
以宣讲和灌输为基础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面临着一定程度的不适用性。“生命就是教育”的教育理念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常态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日益普遍的生活化多民族交往场景需要更“接地气”的生活化教育实践,在生活体验中学会善待他者,是各族民众共善向好生活的必然需求。生活化教育也有利于将“理论”转化为“常识”,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民族地区小学学生来说,学校、班级、宿舍不仅是知识教育的场域,还是重要的个体社会化场域,民族团结的观念、行动常常是嵌入具体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中的,只有沁入具体生活情境的观念才能引起民族地区小学学生的心灵共鸣。而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而言,居高临下的说教不受欢迎,教师需要掌握足够的生活话语技巧。因此,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领悟生活化教育理念的程度、运用生活化教育方法的熟练程度、驾驭生活化教育技艺的水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等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手段
新媒体为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个契机,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各民族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技术对我们来说有利有弊。它可能带来很多挑战,带来的机会如渠道的多元化,主旋律的普及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公民教育。从媒体发展历史来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而且挑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心理素质。学校教育的影响力正在减弱。但学校教育也应该积极探索,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服务学校教育需求,打造受教育洗礼的教育。就中国的学校教育而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改善教学方法,教材缺乏等问题。特别是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教材和课件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提高教育质量。
总结:
我们要注重这些挑战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民族理论界形成了具有传承性与时代性的民族理论话语体系,这一理论话语体系体现在不同民族政策、民族教育、民族学术研究等不同的领域。从教育的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首先是一个知识与话语选择的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学术界必须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加强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内涵阐释和话语构建,改革与新时代不适应的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从而为其教育转化提供鲜活而丰富的知识源泉。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馈、评价和再设计,实现后续班级下一轮课程的有效改进,不断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效度。
参考文献[1]费孝通.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7.[2]王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其构建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8(4):18.[3]青觉,赵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功能与嬗变[J].民族教育研究,2018(12):8.[4]哈正利,杨胜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探析[N].中国民族报,2017-0526(5).
篇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简报范文大全
简
报
******小学
(第17期)2021年3月16日
研“道”立德
教“法”树人
-记****学区小学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评选观摩活动在******小学举行
为进一步深化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改革,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3月15-16日,****学区小学4-6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优质课评选观摩活动在******小学举行。
本次优质课评选观摩活动的参赛选手是来自****学区六所小学的共7位老师,她们分别以《说话要算数》、《餐桌上的浪费》、《弘扬传统文化》、《买东西的学问》、《公民的基本权利》、《各不相同的生活环境》、《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为课题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设计。课堂中各位授课老师以优雅大方的教态、精妙的授课技巧、娴熟的课堂掌控能力,使在座评委、听课教师及学生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赛课环节后,首先开展了评课、议课活动。各评委老师对本次授课教师在教学态度上、授课环节上、课件制作上、教学评价上、教学组织上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随后,******小党支部书记、校长**精彩点评说:“本次活动的开展,旨在培养教师,培养教育的希望,其重点是一个明理、辨理、知行的过程。”并在此祝愿老师们能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探索中继续勇往前行,为碧江教育贡献力量。
最后,****学区刘水森老师为本次优质课获奖老师颁奖。
通过此次优质课评选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参考、指明了方向,还为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学区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区教研之路定会一路欢歌,繁花似锦!
(******小学
供稿)
推荐访问: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简报范文大全 简报 教研 法治